2024年6月2日6時23分,嫦娥六號着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在鵲橋二號中繼星支持下,成功在月球背面南極-艾特肯盆地着陸。實施人類首次月背採樣返回,工程創新多,風險高,難度大,相比2020年實現月球正面採樣返回的嫦娥五號任務,嫦娥六號任務突破了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技術,並將在鵲橋二號中繼星的支持下,完成月背智能快速採樣、月背起飛上升等關鍵技術節點。
嫦娥六號實現了人類首次登月新突破。艾特肯盆地預選着陸區是人類從未踏足的月球表面。據人類已知探測,在月球兩極地區最黑暗和最寒冷之處,存在着表面水冰。這些冰沉積物分布不均,而且可能很古老。月球南極大部分冰集中於月球隕石坑,而北極的冰則分布得更稀疏、廣泛。只要能解決水的問題,人類登月就減少了很多麻煩,有助於人類開發月球,而嫦娥六號為我國未來首次載人登月任務,肩負選擇合適登陸區域的重任。
着陸之處考驗通訊能力
嫦娥六號是我國載人登月工程的新開端。中國嫦娥工程包括三期,即「繞、落、返」。嫦娥五號圓滿完成任務,標誌中國探月三期工程圓滿結束。嫦娥六號原本是嫦娥五號的備份探測器,如果嫦娥五號出了問題,嫦娥六號將會接班實施返回工程。可嫦娥五號任務完成得相當漂亮,嫦娥六號就直接轉化成獨立的新探測任務,從月球正面探測一步就跨入月球背面並位於南極區域。因此,嚴格意義上講,嫦娥六號是中國載人登月工程的新開端,而不再是探月三期的收尾工程。
需要強調的是,嫦娥六號已不單單是繼承嫦娥五號的工作,也是在為我國下一步載人登月工程做前期鋪墊。從嫦娥五號到嫦娥六號期間,經歷了將近4年的時間,這說明我國航天人謀求技術扎實,穩紮穩打,一步一個腳印實現2030年之前載人登月工程,有人甚至將之理解為我國載人登月前的一次預演和彩排,其意義相當重大。這也是為什麼海外都在關注嫦娥六號登月動態的原因。
嫦娥六號挑戰探月工程新高度。嫦娥五號選擇的是月球正面登陸,而嫦娥六號的探測難度更大,選擇的是月球的背面南極區域,只有鵲橋二號衛星才能做到中繼通訊。同時,嫦娥六號任務突破了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技術,並將在鵲橋二號中繼星的支持下,完成月背智能快速採樣、月背起飛上升等關鍵技術節點。這些都是新嘗試、新創新,而挑戰新高度一直是我國航天發展的使命和目標。
運載火箭不負眾望
嫦娥五號、嫦娥六號發展到今天備受國際社會注目實屬不易,也是我國航天砥礪前行的結果。嫦娥五號最早是希望2017年就完成在月球表面的着陸工程,但後來不得不兩次推遲。一次是推遲到了2019年,然後從2019年又推遲到了2020年。原因首先是落月及返回工程絕不是那麼簡單,同時該工程還需要嵌套着運載火箭工程,而承載嫦娥五號、嫦娥六號的,是長征五號運載火箭,這是一款我國至今最大推力的運載火箭,研製周期短、難度大。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2016年首發成功,但在2017年再次試驗時失利了,這個時間節點出了問題也就讓嫦娥五號發射計劃不得不推遲。不過,好飯不怕晚,2020年嫦娥五號不負眾望圓滿完成了任務,並且得到了寶貴的月壤,讓美國NASA都想分一杯羹。當時,有海外評論人把中國的嫦娥五號比喻為「無人版的阿波羅登月計劃」。如今嫦娥六號又在月球背面實施了軟着陸,而且還打算採樣返回,這必然是輕車熟路了。
這次嫦娥六號登月並沒有現場直播,裏面有兩點考慮。第一就是要低調。中國科技在不斷發展,尤其是高科技領域日新月異,但面對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,做事更應該低調。第二就是不要給嫦娥技術團隊施加太大壓力。不可否認,直播對任何人都構成壓力。讓年輕航天人放下包袱,輕裝上陣,就是足夠的支持。
中國航天面對十分激烈的國際競爭,尤其是美國打造的登月計劃更是大搞選邊站,排斥中國並阻礙中國科技的發展。中國航天人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證明了中國人「能行」,中國人可以做到自己承諾的一切,這一切不是為了太空爭霸,完全是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考慮問題,期待和平開發利用太空、深空、月球、火星等,也是中國人的現實使命。
文章原載於香港《文匯報》6月3日A14版文匯論壇